【洪敏文 醫生小學堂】私密處乾澀衛教
《多囊卵巢症候群 PCOS》
洪敏文醫生小學堂 - 文章來源 : 林正宗婦產科FB粉專
研究顯示:50歲以上婦女約 50–60% 有陰道乾澀問題,其中僅 25% 主動就醫。
【臨床症狀】
1. 局部症狀 (黏膜)
● 乾澀、灼熱感(burning sensation)
● 搔癢感(itching)
● 刺痛或異物感
● 黏膜脆弱,易破皮或出血
● 外陰疼痛或壓痛(vulvodynia)
● 性交疼痛(dyspareunia) : 多為「淺層疼痛」

2.泌尿道相關症狀 (泌尿生殖道症候群)
● 頻尿、急尿、夜尿
● 排尿灼熱、反覆泌尿道感染
● 尿失禁
3.性生活相關影響
● 潤滑不足 → 性快感降低 → 減少性生活 → 惡性循環
● 因疼痛預期心理而性慾下降

【可能原因】
※ 依據年齡、生理狀況及外在因素分類
|一、生理性因素|
1. 女性荷爾蒙(雌激素)下降
● 更年期與停經:
最常見原因。雌激素下降會導致陰道黏膜變薄、乾澀、彈性變差。
◎ 陰道、尿道、膀胱皆有雌激素受體分佈,因此乾澀常合併頻尿與灼熱感(屬泌尿生殖道症候群 GSM)
● 產後與哺乳期:此時體內雌激素也會暫時降低。
● 卵巢切除或功能衰退(如癌症治療導致)。
2. 月經週期變化
● 排卵期:雌激素上升 → 黏液增加、變稀 → 潤滑感良好。
● 黃體期:黃體素主導 → 黏液變稠、量減少。

|二、藥物影響|
1. 抗荷爾蒙治療(如乳癌用藥:Tamoxifen、Aromatase inhibitors)
2. 抗憂鬱藥(SSRI、SNRI)
3. 抗組織胺藥物(如感冒藥,會讓全身分泌液體減少)
4. 避孕藥(少數人使用口服避孕藥後會出現陰道乾澀)
5.化療與放療
|三、疾病因素|
1. 自體免疫疾病:
乾燥症候群(Sjögren's syndrome):淚腺與唾液腺乾燥,陰道黏膜也會受影響。
2. 糖尿病:
血糖控制不良可能導致神經與血管供應問題,影響分泌功能。

|四、心理與生活壓力|
1. 壓力大、焦慮、憂鬱症:會影響性慾及自然潤滑反應。
2. 性生活頻率低:陰道較少受到刺激時,分泌功能也可能減弱。
|五、生活習慣與環境|
1. 過度清潔陰道(如常使用私密沖洗液): 破壞正常陰道菌叢與酸鹼平衡,導致乾燥與敏感。
2. 吸菸: 尼古丁影響血液循環及雌激素代謝,導致私密處黏膜乾燥。

【臨床檢查與診斷】
► 視診:
● 陰道黏膜蒼白、變薄、失去皺褶(rugae)
● 點狀出血、黏膜有裂痕或紅腫發炎;私密處皮膚乾裂
► pH檢測:
● 健康女性陰道 pH:3.8 – 4.5
o 陰道內的乳酸菌(Lactobacillus spp.)會將陰道上皮細胞釋放的醣原轉為乳酸,使 pH 維持在酸性。
● 更年期女性常升至 >5.0,提示萎縮性變化: 因乳酸菌減少造成萎縮性陰道炎
● 其他常見造成鹼化 ( pH>4.5 ) 的原因: 細菌性陰道炎(BV)、精液或月經影響造成的暫時性鹼化
► 進一步可考慮:荷爾蒙抽血檢測
● 針對年齡不典型者可考慮抽血評估荷爾蒙狀態

【治療方式】
根據原因及嚴重度來選擇治療:
如潤滑劑、保濕劑、局部雌激素或雷射治療等。
● 潤滑劑(Lubricants):
性行為前使用,立即潤滑
● 保濕劑(Moisturizers):
每週2–3次,維持長期濕潤
● 局部雌激素治療(陰道錠、雌激素凝膠):
效果佳,系統性吸收極少

● 私密處雷射:
利用 CO2 或 Er:YAG 雷射刺激陰道上皮膠原新生
與血流改善; 對於無法使用荷爾蒙者(如乳癌病史者)為重要選項
【輔助治療與生活習慣建議】
◉ 避免使用香皂、殺菌沖洗液清洗陰道
◉ 鼓勵規律性生活:可促進血流與自然分泌
◉ 戒菸、減壓、良好血糖控制(糖尿病者)
